那英为什么和刀郎过不去(那英为什么要怼刀郎)

dcerp.cn 2024-05-31 48次阅读

## 那英与刀郎之间:一场跨越十年的争议 ### 简介 那英和刀郎,两位在中国歌坛都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歌手,却长期被“不和”传闻所围绕。这段始于2010年的争议,不仅是音乐理念的碰撞,更折射出大众审美与行业标准之间的矛盾,引发了人们对音乐价值的思考。### 一、事件回顾:导火索与后续发酵1.

2010年:

在担任“十年影响力音乐人物”评委时,那英以“缺乏音乐性”为由,强烈反对刀郎入选,并称“去KTV点刀郎歌的都是农民”。此番言论一出,立刻引发轩然大波,将刀郎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。2.

后续发酵:

尽管那英事后表示自己只是从音乐性角度评价,但“农民”一词的负面联想仍激怒了大众,被解读为对底层民众的歧视。此后,杨坤、汪峰等歌手也相继表达了对刀郎音乐风格的不认同,将事件推向高潮。### 二、争议焦点:音乐理念的碰撞1.

“阳春白雪”与“下里巴人”:

那英作为学院派代表,注重技巧与表达,而刀郎凭借直白朴素的歌词、朗朗上口的旋律走红,被视为“草根歌手”。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,也代表了精英审美与大众喜好的分歧。2.

“音乐性”之争:

那英对刀郎音乐性的质疑,实则是对流行音乐价值的探讨。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,刀郎的音乐过于简单,缺乏深度和创新,难以登上大雅之堂。3.

时代背景:

2000年初,网络歌曲兴起,以刀郎为代表的一批草根歌手迅速走红,冲击了传统唱片工业。那英的言论,也折射出传统音乐人面对新兴力量的焦虑与抵触。### 三、影响与反思1.

对刀郎的影响:

尽管身处争议漩涡,刀郎始终保持低调,鲜少回应。然而,这场风波也让他意识到主流音乐圈的排斥,最终选择淡出公众视野。2.

对音乐行业的反思:

“那英与刀郎”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音乐价值评判标准的反思,也促使行业正视大众审美的力量。3.

对社会大众的启示:

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喜好都不同,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声音,包容多元的音乐风格。### 结语十多年过去了,“那英与刀郎”事件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然而,这场争议所引发的思考,却依然值得我们深思。在多元化的今天,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,更应该是能够引起大众共鸣、表达情感的载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