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本山的卖拐(赵本山的卖拐那几句台词说错了)
## 赵本山的卖拐:一部充满争议的喜剧经典### 一、 简介《卖拐》是赵本山、范伟、高秀敏在200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一部小品,也是“忽悠三部曲”的第一部。小品讲述了狡猾的“大忽悠”赵本山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骗局,将一根拐杖以高价卖给心地善良但头脑简单的“范厨师”范伟的故事。 ### 二、 剧情梗概1.
制造焦虑:
赵本山假扮残疾人,故意在范伟面前摔倒,并编造谎言说范伟撞倒了自己,导致自己腿脚不便。 2.
利用同情心:
赵本山利用范伟的善良和同情心,博取他的信任,并不断暗示自己急需用钱。 3.
夸大价值:
赵本山将一根普通的拐杖吹嘘成“水曲柳”材质的“文物”,并编造了一段虚假的历史故事,赋予拐杖极高的价值。 4.
制造竞争:
高秀敏扮演的“托儿”出现,与范伟竞价购买拐杖,进一步刺激了范伟的购买欲。 5.
最终得逞:
在赵本山和高秀敏的“忽悠”下,范伟最终以2000元的高价买下了这根毫无价值的拐杖。### 三、 人物分析
赵本山:
狡猾、油滑、能说会道,善于察言观色,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欺骗。
范伟:
心地善良、头脑简单、容易轻信他人,成为了赵本山“忽悠”的对象。
高秀敏:
精明、配合默契,充当赵本山的“托儿”,协助他完成骗局。### 四、 艺术特色
语言幽默:
小品语言生动活泼,东北方言的运用更是增添了喜剧效果,例如“忽悠”、“脑袋包”、“大碴子味”等。
人物鲜明:
三位演员的表演精湛传神,将各自角色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,令人印象深刻。
讽刺意味:
小品在夸张搞笑的同时,也讽刺了社会上存在的欺骗现象和人们的贪婪心理。### 五、 争议与反思《卖拐》虽然是一部喜剧作品,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。有人认为它宣扬了不劳而获的价值观,美化了骗子的形象;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在讽刺社会现象,引发人们对道德和法律的思考。### 六、 结语《卖拐》作为一部经典的喜剧小品,给观众带来了欢乐的同时,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。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,使其成为中国喜剧史上不可忽视的作品。